糧食是社稷之本,種業是糧食之基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,種源安全關系到國家安全,必須下決心把我國種業搞上去,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、種源自主可控。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,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,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,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和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,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。
2022年,我國農作物種子出口額達2.6億美元,比2020年增長10%。經過多年努力,我國農業種質資源庫建設達到世界一流水平,種業專利數量升至世界首位,生物育種關鍵技術創新打破國外壟斷,種業發展的總體實力不斷增強,有效保障了我國農業生產用種需求。同時,我國種業企業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和市場競爭,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。
全國政協委員王春秀表示,受當前復雜嚴峻的國際環境影響,我國種業企業與國外同行間的正常合作受到干擾,對企業間的貿易往來和交流產生了較大影響。
為進一步推動我國種業企業“走出去”發展,王春秀建議,加大政策支持力度,提升制種企業的綜合國際競爭力。
“要加強對我國制種企業‘走出去’的行業指導。”王春秀說,相關行業部門應聚焦國際種業市場發展,加強對我國種業“走出去”的布局研究,為企業“走出去”提供政策指引,引導企業平穩有序開展國際市場開拓,有效規避境外發展風險,促進企業“走出去”行穩致遠。鼓勵有條件的制種企業在境外建設種子基地。利用我國優秀制種繁育技術為境外客戶提供合格良種,有效節約運輸和時間成本,使種子的制售更加靠近銷售市場,為客戶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。通過良種繁育基地,逐步創立我國企業制種繁育技術服務品牌,擴大制種服務的影響力,為我國種業參與國際種業市場競爭創造有利條件。鼓勵我國制種企業多層次開拓國際種業市場。加大我國種子產品海外銷售渠道建設,積極開展我國良種在海外生產繁育的適應性研究,探索建立適應海外當地市場自然環境和條件的種子技術服務方案,增強技術服務實力,提升我國良種的國際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。支持和鼓勵有能力的企業并購國外優勢育種研發企業,挖掘利用國際優質種質資源,增強國際合作實力,全面提升我國種業發展質量和水平,推動我國種業“走出去”從技術服務和銷售向全方位發展邁進。(記者 馬越)